2020期刊年度盘点《中国行政管理》(上半年)发布时间: 2024-01-18 来源:地理信息领域

  在2020年的末尾,公共管理共同体决定对中国公共管理专业相关的顶级学术期刊进行年度盘点和回顾。我们在上期对《公共行政评论》( 点击查阅 )进行了年度盘点,由于内容较多,接下来将对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关于政府管理的标志性期刊,也是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月刊。该杂志是南大CSSCI重要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CSCD重要来源期刊、中国社科院CASS核心期刊、武大RCCSE管理学类A+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CPAJ1985)

  杂志内容设计最重要的包含两部分:综合板块主要面向政府、企业、非政府部门,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改革实践;学术板块主要面向学习、研究、实践公共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

  主要栏目有:探索与争鸣、CPA专版、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经济行政改革、社会管理、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实践创新、治理现代化、数字政府治理等。

  截止到2020年12月24日,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搜索,《中国行政管理》现已更新至第10期,本期盘点基于《中国行政管理》2020上半年第1-5期学术文章,如有遗漏,请大家包涵和指正!

  控权问责、服务提升与电子政务的清廉效应——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层公务员创新何以提升“放管服”改革成效?——基于组织学视角的逻辑解释

  公仆式领导对公务员下属服务动机的双元激发路径:职场精神力与LMX中介视角

  地方金融稳定发展组织模式的选择及其操作系统的构建——基于规则系统理论的扩展分析框架

  基层社会秩序构建与“影子政府”的发展——基于浙江X区全科网格建设的分析

  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ABC核算模式的探讨——以浙江省行政中心管理处为例

  村级组织建设路径的地区差异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村庄为经验基础

  哪些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对经济稳步的增长影响更有效?——基于全球162个经济体的证据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公办学校教师聘用制度改革——以贵阳观山湖区“双轨制”教师招聘为例

  摘要:在中国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层层加码和行政权力的下沉让基层政府忙于应付层出不穷的改革和新政策,暂时中断了正在执行的政策,导致政策的搁置与模糊执行。通过对几个乡镇和街道的田野调研,本文对传统的非正式制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性诠释,提出了非正式制度在基层治理中表现出的四种样态,以呈现中国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一个面向。政策的搁置与模糊执行折射出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和基层治理的新困境。如何调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紧张,减少政策的搁置与模糊执行,让非正式制度成为国家治理方式的有益补充,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未来国家治理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摘要:公共管理的现代性发展相对忽视了情感要素的治理功能,本文基于顺德案例提出乡情治理概念并探析其运作逻辑,以呈现民间传统文化和情感要素对县域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经验考察表明,乡情治理的核心是基于经济、社会纽带和共同文化符号的情感场域,并通过以下特征治理要素发挥作用:乡情凝聚下的新士绅和议题网络作为主体;传统节日和文化场合作为公共平台和议事空间;爱乡、奉献、共荣等地方价值内嵌为利益协调和集体行动规则;发达的民间和社区慈善作为内生治理资源。乡情治理是对基层自治、法治和德治的补充和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加了共荣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和城市化进程带来新的治理想象力。

  作者:吕普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忠(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摘要:在基层执法领域,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的推诿、执法队伍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冲突,都是相关主体对于行政执法权采取相机选择策略的结果。既有研究局限于末端执法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将执法机构的权力配置视为默认设置项,忽视了初始权力配置对于执法策略选择的影响。行政执法权的选择性执行包括垂直互动关系中执法权的选择性下放,水平互动关系中执法主体间的选择性协同,以及政社互动关系中执法队伍与相对人对合法性话语的选择性利用。在垂直互动维度上,乡镇政府的赋权诉求与县级执法部门的控权惯性共同塑造出权能有限的乡镇综合执法机构,从而为基层执法权的运行设置了初始条件。在水平互动维度中,受制于条块结构约束和政府科层制特性,不同执法队伍之间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协作机制,促使横向执法协作流于形式。在政社互动方面,党政体制所依赖的两套合法性话语,即伦理化的人民政治话语与理性化的法制话语之间的张力,塑造了乡镇执法权的名实分离取向,是文明执法诉求与暴力抗法实践两张皮现象的结构化动因。对于基层执法领域相机选择的三维互动分析,突出强调了初始权力配置与党政体制合法性话语对执法行为的重要影响,可以拓展和深化现有的基层执法行为研究。

  控权问责、服务提升与电子政务的清廉效应——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张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倪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反腐败斗争和政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电子政务能否以及怎么样影响地区清廉水平在实证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本文采用中国282个地级市政府的相关调查数据来进行分析,发现电子政务确实能够明显提升地区的清廉水平,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越高,公众经历的索贿、贪污类腐败事件比例越低,对政府的清廉感知水平越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电子政务发展是通过控权问责和服务提升两种内在机制改善了地区的清廉水平,前者显著减少了地区公职人员的索贿行为,而后者在提升公众的清廉感知水平方面发挥了非消极作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其在廉政治理中的潜力发挥,未来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推进电子政务在政务公开和在线服务等方面的纵深化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郭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何林晟(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苏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行为公共政策是近年来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兴起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以心理学实验为基础方法,挖掘公共政策对微观个体的观念、思维与行为的型塑效果。然而已有的行为公共政策研究更多表现为基于心理学实验方法的行为经济学衍生品,尚未与政策科学一般性理论进行充分对话。本研究从政策科学的话语体系与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挖掘已有政策科学理论中的行为要素,构建出工具-叙事-反馈的行为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以此让我们探讨政策工具在型塑微观个体的观念与行为过程中的动态机制,以及这种微观动态机制对宏观政策变迁的反馈效应。基于工具-叙事-反馈的行为公共政策框架拓展了行为公共政策与政策科学一般理论对话的空间,既有助于我们理解行为公共政策的微观机理对宏观政策变迁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宏观政策变迁的微观行为基础。

  作者: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循证治理与公共绩效研究中心);邢小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循证治理与公共绩效研究中心)

  摘要:对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是否应当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框架,一直存在争议。在理论上,从央地角度来看绩效管理也还没有正真获得充分关注。本文以英国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在不同央地关系下,英国形成了英格兰中央主导、威尔士从中央负责向地方自治过渡、苏格兰地方自主三种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模式,在评估主体、评估框架与指标制定主体、考评方式、考评结果应用四个方面体现了多样性的制度设计。英国经验启示我们,在优化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坚持差异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充分的发挥省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推动多元主体治理;依据环境变化、改革情况适时动态调整;聚焦公共服务改善,实现互相学习。

  摘要:好研究是当下公共管理研究的大问题。如果咱们不可以持续拿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好研究,这个学科应该还会存在且可能更为强大,但我们则可能不在了。做好研究有三个关键词:公共、中国、大时代。第一,公共意味着公共管理研究的是所有人共有的、关心的议题,这些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伤害所有人,这个学科的使命关乎我们的悲欢喜乐、关乎每个人的公共福祉,因而也更可能会产生打动人心的好研究。第二,中国这个关键词与本土化议题有关系。假如没有强烈的情境意识或者本土意识,非常容易造成研究价值迷失,忽略中国,不仅将错过好的选题,也可能选错研究工具,还会造成深层次价值缺失。第三,在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就是经典理论产生的最佳时机。当下,我们正在从工业化转换到后工业化时代,从耕田、厂房、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到数据、技术、全球资本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出现重大变化。当下的很多困惑都与这种转换有关系,但契机就在于只有大困惑才可能会产生大理论。公共、中国和大时代不仅建构了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意义,也建构了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共同体的情怀,同时也建构了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平台的支持,您的每一次阅读和转发对我们都是莫大的鼓舞!之后“公共管理共同体”将继续推出《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6-10期盘点,希望我们大家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